云南同志娱乐频道
两个男人的18年“婚姻”
2014-06-25 00:48:1 来源: 编辑: 作者: 点击: 评论: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我接受过《新晚报》的两次采访,看过你们关于同亲和A 滋病相关人群的调查报道。中国防艾工作的贡献是对世界而言,而不仅仅是对中国。其中,媒体的力量巨大。所以,我很感动于《新晚报》为哈尔滨、黑龙江省、全国、乃至全世界防艾工作所做出的努力。作为一个颇具影响力的地方媒体,你们已经在这个国际性课题中迈进了一大步。你们是具有使命与责任感的媒体,勇敢,富有同情心。”

  ——张北川(国家卫生部A 滋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内首位在男同人群中进行大规模A 滋病干预的专家,马丁奖得主)
 
  刘强与刘强林,是《新晚报》4年跟访防A 滋病草根组织所接触到的哈尔滨男同群体中,在一起生活时间最长的一对。
 
  故事发生在中国,一个并不完全开放的社会。公共意识之强大、个体之渺小,使他们在绝大多数人眼中仍然是异类、病态甚至变态。而剥掉这层“外衣”,一见钟情、爱情、婚姻、欲望、出轨、忠贞、白头偕老——他们的生活与情感轨迹,可以从我们的情感角度找到很多共通。
 
  唯一不同的是,这个群体正在被打上特殊的时代与地域符号:以隐秘为特征的时代结束,公众的漠视与现实的夹缝,无不掩饰的迷茫与痛苦,A 滋病感 -染比例逐年上升的现实,以及他们正努力通过抗艾树立社会形象,成为我省乃至中国防艾工作的生力军。
 
  因此,我们愿意走进这些故事,听到他们的诉求、指向与表达。
 
  我们有过犹豫。对记者来说,这种采访需要触及他们的隐私,也需要克服心理上的生涩与距离。我们的读者更是如此。
 
  我们同时相信,当你看完这篇记录,会愿意在了解他们的基础上,去理解、关注、善待与帮助,并愿意将他们置于社会环境的良性循环之中。我们帮助他们,最终的受益者会是我们自己。
 
  这正是这篇记录的初衷。
 
  时间把他们的悲剧变成喜剧
 
  他们一个40岁,一个38岁,到今年已经整整生活了18年。从远离乡土,在哈尔滨遇见,到决定一起生活,又各自结了婚。几年后,两人感 -染了A 滋病,各自离了婚,回到寄居十几年的半地下室租屋,靠手艺活为生。18年,两个男人爱情,刘强和刘强林管这种关系叫“婚姻”。没有法律会承认这种“婚姻”,可是对他们来说,他们是一对恩爱“夫妻”。
 
  康同工作组多少带着点儿“地下工作者”的意味——这个成立11年的组织,办公地点几经更换,甚至年会的举办地点每年都要换。他们的活动极少有女性参加。这个全省最早开展防艾工作的草根组织,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密切协助当地疾控中心开展防艾工作的民间组织之一。绝大多数志愿者是男男xing 接触者,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男同”。
 
  刘强和刘强林这两位故事的主角,表面上看不出来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我们俩没啥海誓山盟的。家人也知道了,再就是圈子里的人。”刘强搓了搓双手,看着正仰头看着自己的刘强林,“15年纪念日那天,他在地摊上花两块钱买了两张‘结婚证’,就是小年轻儿玩的创意礼品,做得跟以前的结婚证一样一样的,写上我俩的名儿,说要白头偕老。”
 
  刘强微胖,眼睛小;刘强林很瘦,睫毛长长的。此前,记者先后接触过的男同情侣有7对,一起生活5年至18年不等。即使是在圈子里开展工作,他们也不会公然牵手或是“粘”在一起。外型上看,表面看,他们像是互补的:高的和矮的,胖的和瘦的,好看一点儿和不怎么好看的……长久的相守,眉宇间甚至有了“夫妻相”。
 
  像最初相遇那样,刘强和刘强林始终互称“小哥”和“小弟”。“我是2006年感 -染A 滋病的,当时我和小弟都各自结婚了。”刘强回忆,“我感觉天塌了,快要死了,赶紧拉着妻子和小弟去检查。在路上,他第一次当着外人的面握紧我的手说:‘小哥,你别怕,你啥样我都跟你。就算没感 -染上,我也可以为了你感 -染上……’我当时悔啊……”
 
  “死亡也没把我和小哥分开。”刘强林的语气轻而坚定,“现在我只剩一个心愿了:希望我们俩死了也能埋在一起。”
 
  “我们和你们,怎么不一样了”
 
  刘强和刘强林的老家都在县城。他们十几岁就发现自己跟别人不一样:女孩缘特别好,可是对女孩完全没感觉。在那个没有网络又闭塞的年代,这种“异样”加深了他们内心的恐惧与压抑。他们选择逃离。

3页 [1] [2] [3] 下一页 

上一条:
下一条:
发表评论
姓名:
标题:

..:彩云之南.::.同心飞扬.::.:. 云同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1-2011 yntz.Net yntz.cc 滇ICP备05001819号 同志交友
云同网客服及广告联系: QQ 10407470    微信:10407470 Email:mywebbox@tom.com  
云同聊天室管理:QQ 10407470     管理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