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快被考试逼疯的我,拿着眼前仅有的〈蓝宇〉那张碟,终于下定不怕死的决心,毅然再嚼一次蜡。没想到,竟看出了好处来了。以下就是关于电影〈蓝宇〉和原作〈北京故事〉间就人物,写作(/拍摄)技巧,特色等的若干比较,以及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两种表现形式的一些固有优缺点的常识性废话。
*人物:
其实应该先说那些常识性废话的,可是,我实在太喜欢蓝宇和捍东这两个角了,再者,无论是何种艺术表现形式,人物的塑造几乎就是永恒的手段和目的,这个明确的就像是男人是男人,女人是女人一样。中国传统古典小说文论中,尤其讲究"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像四大名著中,无一不以人物为重头戏。亚里士多德在〈诗学〉当中,论及古希腊戏剧时,也说道,人物和情节是成败的灵魂。到了美学之谜中的司芬克司的微笑,如果没有司芬克司,哪来的微笑呢?
*蓝宇:
问过很多同志朋友,为什么〈蓝宇〉没味道了,答案几乎是统一的:北京同志笔下的蓝宇,有一个长大的过程,而电影〈蓝宇〉虽然拍出了蓝宇的干净,但是从17到28岁,基本上是同一形象,怎能叫人不觉地无意思呢?我也有同感。〈北京故事〉里的蓝宇,无论是思想还是身体,都在成长。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捍东当初买下蓝宇的初夜时,贪图的,不光是蓝宇的青春,干净,还有一种对于没有发育成熟躯体的新鲜感。做爱时,蓝宇的生疏,自尊,还有一种孩子似的单纯的热情,一切都让人觉得,蓝宇简直就是天使。然后,天使长大了,这当中,捍东曾经一度想离开蓝宇,就是因为蓝宇长大后的陌生。当然,这并不是书中最重要的。但是,这一切无疑说明:一个动态的发育中成熟中的蓝宇对于蓝宇这个形象是如何的至关重要。当然这也不能太过求全责备于电影〈蓝宇〉,毕竟,初识捍东的蓝宇已经那么大了,如果分开来演,一个孩子的蓝宇,一个大人了蓝宇,那么才将是不可原谅的败笔,毕竟,蓝宇总体上是一个统一的形象,不像〈霸王别姬〉里的小石头和程蝶衣,大部分都异化了。
〈蓝宇〉里的蓝宇,完全是一种想象的固化。所以导演和他的制作班底定位的蓝宇一形象,就是一种权利话语,我们看电影不能逃出所框定的形象。除非你不看这电影。换言之,既然我们看关锦鹏的〈蓝宇〉,那么必须遵循他的那套游戏规则。或许你会说,相较与〈北京故事〉里的蓝宇,电影〈蓝宇〉简直就是对于想象力的扼杀,但是没办法,这就是可想的与可见的距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蓝宇。但是,小说里的蓝宇,北京同志并没有照相式的精确描写,所以,给了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读者可以天马行空地,按自己的喜恶,塑造我们自己的蓝宇,而那个蓝宇就是我们的理想。而电影里的,是人家的蓝宇,和每个人自己的蓝宇比,人家的,永远是赶不上的。
话虽如此,〈蓝宇〉里的蓝宇形象并非无可看之处。尤其一点就是抓住了原作中蓝宇最吸引捍东的——也是最吸引我们的——那点:"干净".而这一点,电影无疑演绎地不错。首先,刘烨的表演就是很具专业水准,名至实归与其金马奖影帝。刘烨的憨厚,可爱,孩子气,单纯,甚至有一份不谙世事的难得。尤其是影片的上半部分:他吃零食,他为捍东结婚而吃醋,他为捍东乱交生气,可是,最后还是回到捍东身边,因为他的温柔,他的霸道,他的好,他的坏,他的一切——蓝宇是拿灵魂以被伤害的代价去爱一个叫捍东的男人。爱,没有对错,只有爱。
*捍东:
如果说蓝宇是我们的理想爱人,那么,捍东无疑就是我们自己。这个霸道的男人,总是那么高高在上,却在真正爱上一个叫蓝宇的男人时,彻底沦陷。捍东的温柔,几度挽回了他和蓝宇那不稳定的坎坷爱情。想想,捍东身上集中了那么多人性的特点,已经不能简单地用一个好人或者是坏人的标准去概括了。他传统,因为他一直以为人长大了就要结婚生子。他又无法做一个真正意义上传统的给女人幸福的男人,因为他爱上一个本只打算玩玩的男孩。他刚强,命硬,狂傲,以为可以用钱买到他要的一切。他又软弱,无助,在失去蓝宇的日子里,他几乎时刻为悔恨所吞噬。他粗口,满口我操,你丫,却又义气冲天,出了事全都一个人扛,不肯连累刘征。他明明爱蓝宇,却顽固地不肯承认,等到蓝宇再也醒不来时,才愤怒地喊出:生的时候,他们不让我们一起,现在死了,总该让我们一起了吧……,捍东是不是个好人,这已经不重要了,唯一重要的是:他爱上了一个人,而且是真正的爱上了,于是,他活得很幸福,却也辛苦。
《北京故事》里的捍东,用了我的人称叙事手法,显得似乎在经历过那么多以后,已经游离与当初,显得平静。相对来说,人物的丰满程度就受到了削弱。这里说点废话,我发现,大凡真正感人的好文章,其实大多不是出自正宗中文系子弟,因为他们和文字打了太多交道,以至于对文字已经丧失了感情,有的,只是一种玩弄文字游戏的高超技巧。显而易见,北京同志的文学修养并不是我们惯例中的高,相反,他是以情来叙述他的所有爱恋。这情包括两方面:对蓝宇的爱和对过去的忏悔。以我的理解,北京同志应该很后悔当初为什么没有勇敢决断一点,以至于一而再,再而三的伤害他心爱的蓝宇,等到下决心给他幸福时,却已经没有地方可给了。
《蓝宇》里的捍东,无疑丰满多了,他充分演绎出了北京故事里捍东对蓝宇的感情的发展逻辑线索进程(由玩玩到喜欢再到谁也离不开谁的爱),就这个方面来说,不可不谓是个巨大的成功。但是,相较与原作,那种最让人感触的懊悔之情,却还是表现不够,虽然电影里采用了首尾捍东的内心独白,但是,毕竟难以和《北京故事》漫溢通篇浓浓的懊悔相比,总显得单薄。
如我先前已经说过的,对蓝宇和捍东,就像当初我迷《绝爱——1989》的南条和泉拓人一样,那么多年过去了,每当我想起,总会乞求上天能给我这样一份真爱。ANYWAY,有人跟我说过,既然上天创造了你,那么就一定不会让你孤单的。SO ,PELEASE,WAIT,SINCE SBD IS WAITING FOR U TOO.
*技巧:
(由于小说的技巧都是些文学常识性的,所以,在此就着重谈谈电影《蓝宇》的拍摄技巧)
1.镜头技巧:关导的长镜头向来为人所称道,尤其是《愈快乐愈堕落》一片,其中几个街景,可谓极品。长镜头一般而言,有助于营造真实感,欧洲的几个纪实学派就对长镜头推崇备至。就我个人而言,长镜头是美的象征,尤其有力于表现情感,并能很好的将情与景结合,创造出类似王国维所倡导的"意境",换言之,也更适合于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因为中国向来就是个求美的民族。
《蓝宇》当然也就少不了关导那拿手的长镜头。其中有几个镜头,确实让人耳目一新。而其中,我最喜欢的有两个:捍东听到蓝宇出事的那个镜头,捍东拿着电话,一动不动,电话就是死神,它传达的不是一个生命的消逝,更是两颗灵魂的毁灭。然后就出现了很长一段暗紫空镜头,模糊的极致,就像捍东此刻的心情一样,麻木,麻木,麻木,却暗涌澎湃,无以言道的震惊,愤怒,难以置信,撕心裂肺的疼痛。还有一个就是捍东在停尸房的墙角的哭泣,一种真正的男人的哀号和凄惨。那一刻,我甚至有点埋怨蓝宇,为什么要独自离开?如此不负责任,留下那么多的痛苦,却要捍东一个人来承受,太不负责了。哭声很清晰,一声一声烙在观者的心头,不比这江南梅雨的缠绵,却是一种真男人的温柔。爱,到此,我也就不知道该怎么去轻易为它下一个定义了。
讲师跟我说过,以前她跟电视台去做一个有关西路军的电视散文时,有一个必要的场景是要表现行军的队伍的。但是,由于资金和人力,当然更主要原因是再现的行军场面必将显得假,难以和人们的想象媲美。所以他们拍了几个人的脚跨过一个水坑时的镜头,用快速手法剪辑,却得到了意料之外的效果。我一直以为,她说的是假的,总觉得,即使真的做出来了那种效果,总还是玩弄小把戏而已。但是,《蓝宇》里混乱的6.4风波,却让我彻底信服了讲师的那个脚步表现行军的可行性。浩大的一个清场运动,竟然就用那么几个晃晃摇摇的镜头给做出来了。不过,《蓝宇》用的不是脚跨水坑,而是"自行车避小轿车",画面被骑自行车的人所充斥,缓行其中,捍东的眼睛寻找着蓝宇的身影,一辆辆自行车差点就撞了上去,又化险为夷地驶过。估计从头到尾所用的演员也就三四十个人不到,却已经充分表现出了那场要人命的浩荡运动,真是绝妙!
2.对应(或称构思)技巧:鄙人一直就很喜欢大卫。林奇的电影,尤以《穆赫兰道》为最,感觉其中的构架能力不能不能赞叹。印象中,一部电影的好坏,构架的缜密与否,至关重要。凤头,猪肚,豹尾,方显完整本色……而好的构架,往往离不开对应这种技巧。对应也即给前文的人事一个交代。以下就是《蓝宇》中的一些精彩对应点。
不再需要的围巾:看蓝宇时,相信大家都有一个很明显的感觉,那就是在上半部分时,捍东霸道的,而可怜的蓝宇,却对他一依百顺,死心塌地的沉沦。而下半部分,蓝宇无疑成熟了,独立了,对于捍东,已经不是当初的那种下风姿态,相反,是一种平等的状态,而这一前一后,一个很重要的分水岭就是捍东问蓝宇冷不冷时,蓝宇的回答。上半部分,捍东问蓝宇冷不冷时,蓝宇说出门时太急忘了带围巾,捍东很温柔地替蓝宇围上,而蓝宇,或许就是在那一刻起,在精神上爱上捍东,而不是初夜被买断时的缠绵之爱。而下半部分,离婚后的捍东在机场偶见蓝宇时,当他再次问蓝宇冷不冷时,情景已然大不相同,蓝宇已经不再需要捍东的围巾了,他很坚决而有礼貌地回答:"不冷".不再需要一方为另一方围围巾的爱情,才是平等的,真正意义上的爱情。荑?我怎么觉得我好象在抄袭舒婷〈致橡树〉的台词啊,哎,不知道算不算侵权,属于民事侵权吧,坐多少年牢呢??天哪,我觉得我学《法律基础》都学疯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制度害人不浅!!
"两个人要是太熟了,那倒不好意思再玩下去了……":如今这句话已经差不多取得了和王家卫那些画外经典独白同等地位了。这话,是捍东在"玩玩"的时候警告蓝宇的,在捍东要结婚前,要离开的蓝宇,重复着捍东的台词,告诉他,他们"完了".这一句话,几乎演示了捍东和蓝宇的爱情的进程,同时也将整个故事串了起来。从而给整个影片一个整体的协调感。"两个人要是太熟了,那倒不好意思再玩下去了……",其实,两个人要是太熟了,只怕就不玩了,改用爱了,再也离不开谁了。刻骨铭心,就算是情场高手也没把握把得住"熟"与"不熟"的度。…………………
*小说和电影的差异之我之拙见:
《蓝宇》做为一部影片,两个小时不到的放映时间,内容含量毕竟有限,所以,导演对《北京故事》做了超时空的浓缩,然而却不得不缩略很多情节点。其中,对于捍东和蓝宇爱情的阻力问题,分歧尤其明显。
和我一起看片子的同学(她性向很正常),老是追着我问,捍东第一次带蓝宇去他家时,他家里人不知道情有可原,但是,后来,小红大宁刘征蓝宇庆祝捍东度过难关的那次,他们怎么都默认并支持了蓝宇和捍东的这种超性别爱情?如此,要仅仅以蓝宇救了捍东来解释,未免显得单薄。其实,导演似乎刻意忽略了外界,如家庭,社会对于这种爱情的破坏,从而将同性恋的爱情拍的异常正常化,几乎就和一男一女的恋爱没什么区别,感情的波折完全来自于双方的情感冲突。而将这种隐含的来自各方面的阻力背景化。
让我们再来看下《北京故事》里的,很明显,在这里,以家庭为典型代表的外界与这段惊世之恋的冲突始终是其中的一大焦点问题,甚至可以说是通篇小说的主题。不得不承认,外界无疑是同性恋爱情的天敌,时至今日,中国仍不准许同性恋结婚就是一个有力证明。跟别提80年代那时的保守作风了。作为内心独白式的《北京故事》的真实感毫无疑问是较电影〈蓝宇〉强得多。这大概也是〈北京故事〉能成为同性恋文学里的〈圣经〉的原因吧,因为,身为同志,对于这种被否认的体验是相通的。
但是,也不能说,这种忽略就是关导的一种失误。甚至,可以相反的讲,这种同志爱情正常化是一种大胆的尝试。一直以来,导演都拿着同性恋那种较之常人无疑石破天惊的爱情观做文章,虽然最终结果都是肯定了爱无分性别这一主题,但是,总还是没有拿同性爱当正常的来看待,也就从本质上决定了对于同性恋的否定。这无疑是更可悲的事情。想想,如果关导将外界阻力与陈蓝爱情的矛盾扩大化,那么,先不说在受众上可能会效果大减,更会将片子拍成一部类似于争取同性恋合法化的政治片,只怕会激起更多人反感的反效果而已。其实,我们现在需要的,也正是这种将同性恋正常化的眼光,因为,只有也只能做到了这点,同志恋合法化问题才能拿上台面。我们也需要一步一步的来,毕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