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感叹“每逢佳节被逼婚”时,可想而知,小凯(化名)的父母听到他说“这辈子不会和女孩子结婚”,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气才能接受这一现实。
23岁的小凯来自河南省平顶山市农村,是家中独子。去年他向父母表明自己的性取向,父母极为不解,认为他有毛病。但经过小凯的努力解释和他们自己的咨询,这对农民夫妇带着些许无奈接受了事实。
受脸面、传宗接代和传统婚恋观念等的影响,很多中国父母即便理解和宽容像小凯这样的孩子,总还是心存遗憾。
专家估计,同性恋者约占总人口的1%——5%,在人口大国中国,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数字,他们的存在牵涉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中国的传统儒家文化,对同性恋是持不认同态度的。
“父母一直逼着我交女朋友,逼着我结婚,为了应付他们,我曾带了个女孩回家。但我实在不想再欺骗他们,也不想伤害别人。”小凯说。
小凯有这样的勇气,也得益于外部环境的日益宽松。近5年来,旨在促进同性恋者的亲友之间交流的民间组织“同性恋亲友会”坚持组织同性恋亲友恳谈会。目前,11场恳谈会正陆续在中国内地11个城市举行。
组织负责人阿强(化名)说,4年前第一次组织同性恋亲友恳谈会时,只有5位父母参加。如今,11场活动,场场都有近百位亲属参加交流,大多为父母。“许多孩子是在父母‘逼婚’的状况下表明身份的”,他说。
小凯参与组织了河南郑州的同性恋亲友恳谈会。他说:“对许多同性恋者来说,只要父母家人理解了,压力就小多了,生活环境也轻松了许多。至于一些外人不理解或投来异样的目光,我并不在乎。”
随着中国父母对同性恋子女理解和宽容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同性恋者敢于公开性取向、拒绝“形式婚姻”。然而,仅仅三十年前,同性恋还被认为是变态、精神不正常,甚至是耍流氓。他们中许多人以结婚来掩盖自己的性取向。52岁的阿义(化名)就是其中一员。
“我们那个年代,许多同性恋者都是要与异性结婚的,公开身份是很可怕的事情”,阿义说。
他说,自己在少年时代曾偶尔看到一本讲西方同性恋的书,发现自己跟其中的描述很像,“当时很害怕,不敢确认,不敢告诉任何人,并有意识地去掩盖”。
1985年,阿义跟父亲好友的女儿结婚,并育有一女。他的父母直到去世也不知道他的真实性取向。
“父母都是国家干部,如果传出去,就没法出门了。他们面对的压力要比我大”。两年前,阿义向妻子表明了自己的性取向,称二人“现在是亲人关系”。
知名同性恋社区研究者、青岛大学医学院教授张北川2010年曾公布一项调查称,中国八成的男同性恋者已经或将与女性结婚。
越来越多的“同妻”正通过网络相识,筹建“同妻”联合会,希望通过让社会了解“同妻”群体,实现“‘同妻’到我为止”。
张北川说,“形式婚姻”现象如今得到了较大的改观,主要是同性恋者自我认同在提升,自信在增强,不愿意以此掩盖自己、伤害别人,也与社会的开放度扩大、私权意识扩展和宽容度提高密切相关。
阿义对此感受深刻。10年前,他们组织同性恋者露天舞会,总怕别人看到,还遭到过指责和阻拦。近两年,街上牵手的同性恋者多了很多,很多人已不再掩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