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性学专家方刚痛斥叫卖这种药的公司是在制造一个歧视同性恋的文化符号。
北大、中疾控:是虚假广告已在调查中
昨日,时报记者致电北京大学药物信息与工程研究中心,求证关于泰德生物联合推广药品一事。接电话的助理童小姐称,研究中心根本没有和泰德生物进行所谓的药物联合推广,该公司打出的是虚假的广告。她说,刚刚已经接到了好几个打来求证诺维尔肽胶囊真假的电话,绝对没有这样的事情。由于现在刚好是放假期间,中心的老师和负责人员都不在,她只能通过邮件的方式向相关负责人反应这件事。随后,她还仔细地向记者询问了药物的名称以及泰德生物的网址。
记者马上又联系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刘小姐。她语气坚决地向记者表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绝对不会和任何地方任何单位联合推广任何药物”。她还告诉记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一两天前就已经知道了有公司打着他们的名号销售药物的事情,也在网上看到了该公司打出的大幅广告。事情的影响非常不好,中心现正对该件事进行调查当中。
记者就网站出售“治疗同性恋者药”一事,采访了部分同性恋者。不少受访者均认为该网站是“骗子”。男同性恋者阿强告诉记者,“据我了解,无论是世界卫生组织还是美国心理学会,都认为从来没有一例经过验证可以改变性倾向的例子,而这个网站上却说有可以治疗同性恋的药,并且说疗效显著和获得众多荣誉,明显是骗人的。”
“我们国家是一个很传统的国家,可能同性恋还不被所有人接受,但是同性恋不是疾病确实不争的事实了。”阿强说,“本世纪处出版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一书中,对同性恋的定义非常详细,并认定同性恋的性活动并非一定是心理异常,由此,同性恋不再被统划为病态。”
另外,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同性恋者认为,其实该网站是利用“社会对同性恋的偏见与压力造成少数同性恋自我不认同、改望改变状况的心理”来公开行骗。“中国是一个很传统的国家,同性恋者还是一个极少数的社会群体,还没有被大部分人所接受,并且目前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对同性恋者持歧视的态度,给同性恋者造成极大的压力,面对这样的压力,一些同性恋者可能就会出现自我不认同和希望改变现状的心态,而这公司就是利用同性恋者这样的心态来骗钱。”该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同性恋者说。“除此之外,一些家长如果发现自己的子女是同性恋者,他们不希望自己子女是同性恋者,希望改变他们的性取向,于是就买这些药给子女吃。”
性学家方刚:出现“同性恋药”是社会的倒退
昨日下午,记者联系了身在北京的性学专家方刚博士。方刚认为,关于同性恋是否可以“治愈”,虽然在过去几百年间一直存在争论,但是现在大家已经普遍接受的一个观点:同性恋不是疾病,不需要去治疗。“社会上有药品公司公然售卖治疗同性恋药品,我觉得这是社会的倒退,起码是对同性恋认识的倒退。”
方刚说,过去有很多心理医生尝试用心理治疗的方式去治愈“同性恋”,但后来他们几乎都承认“同性恋”是不可治疗的,而且在“2002年中国精神疾病鉴定标准”里,已经没有把同性恋列为精神疾病的一种,可见在2002年的时候同性恋已经不属于精神疾病了,“对于用药物治疗同性恋,我还是第一次听说。”
对于为何会有药品公司公然叫卖治疗“同性恋”胶囊一事,方刚认为,在社会上,异性恋是主流人群,仍然有一部分人无法接受同性恋不是一种“病”这样的事实,所以他们在利用包括医学手段在内的手段,对同性恋人群进行污名化。“不过,另一方面也说明,可能还有同性恋者想被治疗,但我认为这样的同性恋者,其实也是被异性恋主流文化塑造的,是被这些‘神药’塑造的,在将同性恋污名化的文化中,才会有自我认知为‘病’的同性恋者。”
“我觉得这个药厂制造的不仅仅是一个胶囊,而是制造了一个‘同性恋是变态、疾病’的文化符号。正是这种符号,在伤害着性取向的多元选择,伤害着少数人群的权益。如果今天我们对这个胶囊保持沉默,明天可能就会生产出治疗SM的胶囊,治疗多性伙伴的胶囊,治疗性工作者的胶囊,治疗易装恋者的胶囊,等等。”(记者 张志超 刘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