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肃男同志频频被袭 折射社会缺乏人文关怀(图)
图1、位于兰州大学后门的这条街道宽不到3米,又黑又脏,兰州大学的学生称其为“后街”,但在社会上,它是兰州著名的“K哥(男同性恋)之廊”。
图2、2004年平安夜兰州“同志”被害案的主犯席刚在指认犯罪现场,就在这个“安全小区”内,他对男同性恋者实施了犯罪。
图3、2004年平安夜兰州“同志”被害案的从犯在指认犯罪现场,这么偏僻的地方成了犯罪分子实施犯罪的绝佳场所。
国家卫生部2004年的调查表明,我国处于性活跃期的男同性恋者占到性活跃期男性人数的2%到4%,我国目前大约有500万到1000万男同性恋者。尽管2001年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已将同性恋从性变态中删除,但在社会的重压之下,这群被圈内人士称作男"同志"的人正成为一群容易受伤的男人。
男"同志"屡屡被害
2004年12月25日,兰州警方接到报案:火车站东路某单位家属楼一住宅内发现一头部受伤男子,经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警方调查后发现,死者是一名同性恋者,2004年12月24日晚上,他约一男子到家中共度良宵,结果在家里被该男子和其同伙杀害,手机、VCD机、电脑及现金被劫掠。
2004年10月12日,哈尔滨市警方破获了一个制造了9起命案的特大抢劫杀人犯罪团伙。据交代,2004年8月23日,犯罪分子刘少辉叫同伙绑走了以前的同性情人刘某,向刘某的家人索要15万。得到钱后,这伙人怕刘某怀疑到刘少辉,竟然将其乱棍打死埋在了房子底下。
2005年1月24日,重庆市男同性恋者王某约同性恋朋友何某到北碚区一旅馆内开房间,发生关系后,没想到何某不但抢了他的钱,还对着他连砍14刀,最后不治身亡。
2003年9月25日,台湾商人金某在无锡某公园里认识了简某,在一KTV包房内释放了激情后,简某提出带其到更刺激的地方,金某欣然前往。2人打车到长江北路一偏僻处下车后,金某被3个等在那里的壮汉及简某抢劫一空。
像上面这种针对同性恋者的犯罪不胜枚举,在搜索网站上输入"同性恋、犯罪"等字样,能跳出近千条出来,其中很多都是针对男同性恋者的犯罪案例,而且几乎每一个案件都能带出几件甚至几十件案件出来。比如,上面兰州的那起案件就带出了26件案件出来,其中2次都差点让受害者丧命。
那些针对男同性恋的犯罪正呈团伙化和低龄化的特征。在兰州那起案件中,年龄最大的犯罪分子只有26岁,最小只有15岁,另外3个一个23岁,两个刚满18岁。这5个人结成了一个专门针对男同性恋者的犯罪团伙,并有着明确的分工。
男同性恋屡被伤害的背后
针对男同性恋者的犯罪为何越来越多,有关人士分析认为,这除了媒体捕捉新闻的能力大大加强之外,最重要的还是和网络的普及、男同性恋者个人保护意识不强和社会对同性恋的认同程度有关。
网络普及对同性恋者来说是一把双韧剑。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的社会学者包晓霞认为,网络的普及、众多同性恋网站的建立,一方面给广大同性恋者搭建了一个认识同类的平台,让他们能方便地找到自己的恋人;另一方面,也给广大犯罪分子提供了实施犯罪的机会。
在2004年平安夜发生于兰州的"同志"被害案中,网络就起着很大的作用。往往由主犯席刚的女友田某以同性恋者身份上网,负责约见同性恋网友,然后由身高马大、受过特种训练的席刚出面,蒋潮、王迪、王某等人尾随,分别在同性恋网友家中或背街小巷将对方殴打致昏后抢劫其财物。
男同性恋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不高给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记者曾随便化了一个名去某同志聊天室聊天,刚一进去就有人前来搭讪,在记者谎报了自身的情况后,就有人要求视频聊天,记者便谎称视频坏了。但即便如此,还是有人发出了见面的邀请。记者问他不怕遇到坏人啊,他竟然不在意地回答:"哪有那么多坏人啊!"
其中一人回答:"我也知道有可能遇到坏人,但这个圈子很小,能遇到自己喜欢的人不容易,视频后要是喜欢对方的话,通常都会答应见面。虽然每次见面都有点害怕,但为了找到合适的人,还是情愿去冒这个险。"
社会对同性恋的认可程度也影响着针对同性恋者的犯罪。甘肃政法学院犯罪心理学副教授孙多金认为,2001年《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对同性恋给予了新的解释,不再将同性恋归结为精神障碍和性变态,社会对于同性恋的接受程度更高了,但主流的社会文化还是将同性恋排斥在外,有的人为了表明自己为异性恋,也采取一种排斥同性恋的态度。"实际上,我国社会对同性恋的态度非常暧昧,这种暧昧的态度一方面让很多同性恋者敢于走进去,但在遇到危险后,他们往往担心社会的压力而采取息事宁人的方式。"
孙多金的话在现实中也得到了证实。据兰州"同志"被害案中的犯罪分子交代,在半年多的时间里,他们一共作案27起,其中2次都差点伤人致死,但除了最后一个是被杀害后他人报案外,竟然没有一个受害者报案。
遏制对同性恋犯罪还需社会宽容
面对针对同性恋者犯罪案件增多的情况,相关人士认为,首先同性恋者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另外社会也应该对同性恋者多一点宽容,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遏制针对同性恋者案件的发生。
同性恋者应该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包晓霞认为,尽管网络这把双刃剑为犯罪分子提供了机会,但要制定出对同性恋网站的具体监管措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既没有理由将其关闭,也不可能实行实名登记。在这种情况下,同性恋者自身的保护意识就显得格外重要。她提醒广大同性恋者不要轻易相信别人,不要在深更半夜的时候到偏僻的地方去和陌生人见面,更不要随意将他人带进家里,这即使不会立刻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害,也有可能在日后带来麻烦。
社会应该给予同性恋者更多的宽容。孙多金认为,犯罪分子之所以选定同性恋者作为实施犯罪对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利用了社会施加给同性恋者的压力,在这个程度上讲,社会能给同性恋者一个怎样的态度,将关系到这类案件能否得到有效遏制。他说,如果同性恋者能得到和异性恋者一样的社会尊重的话,他们就没有了社会的压力,他们就没必要选择一个危险的时间和地点去和陌生人见面,这样就减少了犯罪的机会。同时,在受到侵害后,他们也能勇敢站出来,想对同性恋者实施犯罪的人也就失去了最有力的武器。
同性恋者和部分学者呼吁政府亮相。许多人士认为,既然国家已经不再将同性恋归结为精神障碍和性变态,那就应该适时对同性恋者进行政府亮相。他们认为,和欧美国家及伊斯兰世界不同,我国的同性恋没有受到任何教义的束缚,也没有出现社会对同性恋人群的极端仇视,存在的是社会对他们的忽视和误解。而要消除这种忽视和误解,政府的亮相显得极其重要。政府应采取一种渐进的方式来表明政府的态度,倡导建立一个同性恋者和异性恋者互相包容、互相尊重的社会,促进社会对同性恋态度的转变,并最终切断社会和同性恋者之间"歧视-圈子很乱-社会更加歧视-圈子更加乱"这个恶性循环,有效遏制针对对同性恋者的犯罪继续发生。
稿源: 国际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