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
同性恋方面的统计
根据德国著名性学创始人和
同性恋现象的最早研究者赫兹菲尔德的估计,
同性恋及双性恋这两种人要占到全部人口的1%至5%。后来,有多项调查发现
同性恋占人口的10%,美国成立了10%协会(Ten Percent Society)”,意指总人口中的十分之一是以
同性恋倾向为主的(包括
同性恋、双性恋和有
同性恋倾向的人)。
男性青少年之1/3在青春发育期及青年时代,会有短暂时期表现出
同性恋行为,但是绝大多数有这种体验的人,以后都变成完全性异性恋。只有大约有5%
男性和约2%的女性在一生中始终是(绝对)
同性恋者。中国近年来的一些调查表明,大学
男生中有过
同性性行为的占16.6%;仅有心理倾向的占8.4%;两者兼有的占4.2%。
在有
同性恋倾向的人当中,双性恋占绝大多数。他们都能从事异性性活动,甚至会感到性乐,然而他们所偏爱的却是
同性恋。
同性恋与异性对象
结婚可以维持,但是他们的异性婚姻并不稳定美满。
同性恋的成因
关于
同性恋的形成原因,生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都做过大量的研究和探索。
目前,科学家对先天成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生理因素的测定上。但至今仍没有一种理论得到确证和一致的公认。概括起来,目前关于
同性恋成因的理论主要集中在生理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
生理学理论。其中包括(1)胎儿期染色体因素;(2)大脑因素;(3)荷尔蒙因素。生理学研究
同性恋的先天因素,如遗传基因、激素水平、大脑结构的影响等等;
在生理因素的研究上,近期关于遗传因素影响的最新研究引人注目,它通过对同卵双生兄弟和异卵双生兄弟中
同性恋发生的比例得出比较可靠的结论,遗传因素部分地影响了
同性恋倾向的形成。它的研究表明,同卵双生兄弟发生
同性恋的占57%、而异卵双生兄弟的只占24%,而一般兄弟为
同性恋者占13%。
对于女性同样的研究显示
同性恋女子同卵双生姐妹的50%、异卵双生姐妹的16%和一般姐妹的13%也同时是
同性恋者。
心理学理论, 如弗洛伊德的理论等注重研究
同性恋后天的形成因素,即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 如童年环境、青春期经历以及造成所谓境遇性
同性恋的环境因素等等。
学术界认为心理社会因素对于
同性恋的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同性恋的遗传倾向不一定表露出来,其表现程度取决于家庭及环境的影响以及早期的性经历、性经验。正常的家庭环境对培养其正确的
性取向至关重要。比如:
@家庭中存在“阴盛阳衰”的情况 - 由性格懦弱的的父亲,好生气、有破坏性的,或是消极的、孤僻的、无足轻重和强大的母亲,盛气凌人,过分庇护孩子,使
男性女性化和女性
男性化。
@童年期的性别认同错误,是
同性恋的成因,比如男孩玩女孩玩具,同女孩游戏等。
@早年的性经验,尤其是首次性经验,即青春期(性朦胧期)的遭遇和经历有着非同一般的重要意义。第一次性经验极其重要,如果是发生在
同性朋友之间,就可能终身
同性恋。理由是:由于首次性经验事关重大,印象深刻,当事人有可能就此将性快感与
同性对象联结在一起,难以再将二者分开,尤其
@当这一经历发生在早年生活之中。
@性教育被忽视,或者被拒绝。
@恋母情节
男性成为
同性恋者的原因:
1.母亲过分依赖缺乏对父亲的性别认同。
2.母亲表现出对其他女性的不信任,而把这种情续转给儿子。
3.周为有太多的女性,如:母亲,姐妹,姑姑、阿姨等,使该男孩的思想言行都倾向於女性化,而习惯于女性的行为模式。
4.父亲希望生个女儿但生的却是儿子,因此有意无意地把他教养成女孩。
5.一个经常被父亲轻视责骂、被贬损了男子气概的儿子。
6.双亲对性都有恐惧感,对性有强烈排斥;在这种家庭里成长,使孩子对性产生了歪曲的观念,因此成长后不易适应异性恋的生活。
7.做母亲的过分宠爱儿子,造成母子间异常的情感连结太强,使做儿子的相信:世界上没有任何人比得上他的母亲,足以成为他的配偶。
造成女
同性恋的原因
1.失去母亲未必会造成
同性恋,但不稳定的家庭环境、父母不和则会影响。
2.女性有情绪受创的经验:例如被强奸,或被卖身为妓,认为自己无法与
男性相处、缺乏安全感,认为自己和
男性相处会不胜任、不相信
男人、或痛恨男女间的
关系。此外,部分女权运动者也有因敌视
男性而出现
同性恋行为的例子。
3.母亲让女儿有畏惧做女性的感觉,或父母强烈希望她是
男性,并安排明显的
男性性别社会化经验。
共4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