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初冬的一天傍晚,上海南京路步行街发生了相当意外的一幕。
一个身材高挑的“女郎”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身着朱红色环领羊毛衫,双峰高高地隆起,下身穿着皮裙和高过膝盖的长统靴,脚登着一双有着又高又细后跟的红色皮鞋,正浓妆艳抹地与围观者有说有笑。最惹眼的部分,莫过于那垂至胸前的金黄色假发。
看起来,这个人的打扮虽然相当出众,却也不至于能令这么多人里三层、外三层地驻足。我倒有些好奇上前打量,可一听到那个“女郎”开口,我立刻明白了原委,因为他的嗓子里发出的是浑厚而又低沉的男声。近前一看,才发觉那紫红色的口红和雪白的粉底,依然掩盖不住男性的肤质以及脸上淡淡的皱纹,特别是带着喉结的脖子。看样子,他已是年过不惑之人了。
“原来是个男人啊。”一旁同行的母亲恍然大悟道,同时立刻转身问我,“这应该是心理变态吧?”
我仔细观察着这个人的表现,并没有直接回答问话。只见她无所顾忌地在街头展示着自己的身姿,一群从周边百货商店里出来的营业员阿姨便非常好事地挑逗着他。而这样的过程,似乎更令他倍添了几分自鸣得意:
“穿这么高的皮鞋啊?”
“是啊,我花了几百块买来的呢。”说着他又使劲在地上剁了几下,街头的喧闹竟没能盖过鞋跟蟹地发出的声响。
“这么高累不累啊?”
“不累啊,高才好呢,这样身材更显得美嘛。”
他妩媚地将身子扭了一扭,如果不是事先知道那酥胸是假的,这真的会令人觉得是一副完美的女性身材。一旁的阿姨们又笑着起哄道:
“给我们唱支歌吧?”
话音刚落,他居然真的若无其事地对着众人放声高唱起来:“女人花,摇曳在红尘中……”
一首原本是梅艳芳低沉、深情嗓音的代表作,被他现在以故意提高音量的方式演绎出来,显然其质量是让人不敢恭维的,可或许是他的另类缘故,仍旧博得旁观者们大量的掌声。不管是被认为哗众取宠也好,亦或是被认定是变态也罢,总之此刻的他已完全沉浸在被人所关注的快感之中。
许多人见到他的第一个反应,往往联想到性变态的层面。但是站在专业的角度,他给我的第一印象,却是相当典型的“表演型人格障碍”。
我国现行的心理诊断手册《CCMD-3》对表演型人格障碍的定义是“以过分的感情用事或夸张言行吸引他人的注意为特点”,可见,在情感的流露上追求外显的表现,或者言行上的夸张,是这种心理现象的典型特征,其最终只是为了达到一个目标——出名,被人所关注。曾有一段时间,发现这种人格障碍的表征上与另一种心理疾病“歇斯底里症(癔症)”非常相似,于是将其称之为“癔症性人格障碍”或“歇斯底里性人格障碍”。但经研究表明,两者同时或伴随出现的比例仅只有20%,所以目前后一个叫法已不再流行。
CCMD-3》对表演型人格障碍一共列出了七个诊断标准,并规定必须至少符合三项方可确认。可光看眼前这个男人的一系列表现,我便轻而易举地列出了其中的三项:富于自我表演性、戏剧性、夸张性地表达情感;追求刺激和以自己为注意中心的活动;过分关心躯体的性感,以满足自己的需要。
当然,要真正下诊断,还必须符合一个关键的指标,那就是首先确定这是“人格障碍”。所谓人格,我们通常可以理解为个性。人格障碍,即是指个性上出了问题,或有性格缺陷。而个性是伴随着一个人成长发展的过程慢慢建立起来的,所以人格障碍必然是从小到大相伴始终的,很难找到具体的开始或发作时间。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特征,使得人格障碍者往往认识不到自己的问题,并且拒绝任何改变的企图,凡事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不会为他人着想。故而,和一个患有“人格障碍”的人相处交往,其实是相当“痛苦”的一件事。因此,对于这一类心理问题根本仍在于童年和青少年期的正确引导教育,一旦成年以后形成了障碍,则很难矫治。
显而易见,如果这个男人从小便是如此具有夸张的表演欲望且一直延续至今,那么则可以认定他的表现基本属于“表演型人格障碍”。但是,即使是表演型人格,也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包括那些选秀舞台上的选手们有些也多少伴有这样的倾向,还有诸如“芙蓉姐姐”之类的网络红人亦是如此,偏偏为什么他会喜欢这种在大庭广众之下非常出格的异性装扮来表现呢?
这又涉及到另外一类的心理问题——性心理障碍的层面上。
这里的性心理障碍不是指阳萎、早泄或是不孕不育之类单纯的性生理功能障碍,而是指“有异常性行为”的心理障碍,也就是我们通俗说的“性变态”,不过现在专业领域已尽量避免使用这个带有歧视性的词汇。我国目前共列出大约十种左右的性心理障碍,其中有两到三种可能会出现这个男人的表现:
首先就是“异性癖”。所谓异性癖,是指对自己生理上性别的排斥。比如一个生理上的男性认定自己应该是女人,一个生理上的女性认定自己应该是男人等等,而且有强烈的变性欲望。现在许多人耳熟能详的“变性人”,实际上大多就是通过变性手术来治疗“异性癖”的结果(因先天性的生理缺陷导致必须选择变性手术的除外)。由于异性癖对自身性别的极度不认同,常常就会以异性的装扮示人。但是,如果是单纯的“异性癖”患者,只不过认为这样打扮对自己来说才是“自然”,而并不在意别人的评价如何。
其次便是“异装癖”。这里的“异装癖”不是指一般人们认为的“奇装异服”,而是专门指能够让他引起性快感的服饰。由于这种性心理障碍多见于男性,所以通常是穿着女性的服装。但他的目的仍然不是为了取悦于人,而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性快感,伴有用手等行为以达到性高潮。在心理上,他仍然认为自己是男性,而绝不会排斥自己的性别,同样他在性取向上,仍然是指向女性,这亦是为什么他要穿着女性衣服才能有快感的原因。
另外,还有一种特殊的性心理现象——同性恋,也会伴有穿着异性服饰的行为。由于现在《CCMD-3》已不将同性恋完全视为异常,因此同性恋本身也不再被统划为“性心理障碍”,而看作是少数的一种正常现象。学界一般认为,单纯的同性恋中出现着异性装扮(比如男“同志”身着女性打扮,女“同志”身着男性打扮),只是为了吸引同性对象的注意,并非是排斥自己的生理性别,也不是出于满足性快感的需要。然而,我本人通过深入的观察分析发现,这当中也存在一部分社会文化的因素:由于同性恋者本身的性取向受到压抑,在一般日常生活中得不到释放,所以其很容易产生对异性在社会中所享有社会角色的羡慕。比如,社会刻板印象通常认为男性代表着刚毅、顽强,而对一些同性恋人群来说,这就限制了他们渴望获得伴侣爱抚、渴望安全依靠的需要,由此则产生“为什么我就不能像女人一样地躺在男人怀里如胶似漆?”的想法。反之,一些女同性恋者也产生“我为什么不能像男人一样想干嘛就干嘛,不用受父母的过分约束”的心态,这也许是导致同性恋者中出现一部分热衷异性装扮的原因之一。当然,这些并不影响同性恋者对于自身生理性别的认同,男“同志”即使再妖娆也不会认为自己真的是女人,而女“同志”即使表现得再粗犷也不会真的认为自己真的是男人。
面对这个男子的表现,我无法判断除了“表演型人格障碍”以外他是否伴有其他的性心理现象或是“性心理障碍”。但是眼见这副完全异性的打扮,至少让我相信他大概还存在以上几种特殊性心理现象之一。在90年代有许多本纪实类的文学讲述到了这些现象,但时常将它们混淆在了一起,例如把“同性恋”与“异性癖”划上等号,或认为“异性癖”就是“异装癖”等等,给读者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误导。再加上法律上的空白,让没有受过专业培训的公安人员处理此类事件也着实大伤了一番脑筋。
不过,这些心理现象也会出现一定程度上的交叉、重叠,。一个典型的复杂案例来自国外,据说有一个被诊断为“异性癖”的男子,然后做了变性手术成为女性,却又找了一个同样是女人的同性伴侣生活在了一起。人们不禁奇怪,既然他喜欢的是女人,为什么还要做变性手术变成女人?心理医生最后解释道,很可能这个人同时存在“异性癖”和“同性恋”两种性心理现象,才使得他必须以女人的身份和女人保持同性情侣关系。
作为这些“性心理障碍”的成因,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只是通常认为是在童年时期性心理成长过程中没有给予正确对待所致。例如,把男孩子当成女孩来培养,把女孩当成男孩来培养。也或者有可能是因为一些特殊的创伤性体验,比如受到性侵犯等等。一般来说,既然称为“性心理障碍”,即是指通过正常途径无法获得性需要上的满足,才会演变成这样的现象。
当然,随着社会的不断开放,过去人们一直被压抑的种种需要、欲望也得到更多的释放与宣泄。诸如“中性化”装扮之类的观念更是深入许多“时尚一族”的人心,相比过去这些特殊的心理现象变得更为突显。基于这样的现状,个人认为在具体操作中,是否需要对某种性心理障碍进行任何形式的心理矫治,关键仍在于其本人是否觉得痛苦并有改变的意愿(这一点同时也是一些带有明显社会危害性的性心理障碍,诸如露阴、偷窥等等与人们通常所说“臭流氓”的本质区别),还有就是可能涉及到对自己或他人的伤害及影响。比如对于施虐狂和受虐狂(即“性虐待”),如果两人不希望改变并能够相得益彰,也不影响他人,又不会造成严重的伤害性后果,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是应当尊重个人自身的选择。毕竟我们所处的这个现代社会,已经是一个能够尊重和满足人们不同的个别化需求的社会!
|